越读者

可以阅读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是若不改变观念,仍然会“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致死”。

Posted by The Drunkard's Walk on September 6, 2016

就这样,望月者和同伴嚼着各种浆果、水果和树叶,顶过饥饿的痛苦——就在他们周遭,和他们争夺相同草料的,就是他们想都没想到的潜在食物来源。然而,千千万万吨多肉多汁、徜徉在疏林草原和灌木林里的动物,不只非他们能力所及,也非他们想象所及。他们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至死。

《2001太空漫游》

学校带来的一些困惑

父母为什么想不开?

他们自己都没有体会过,教科书以外的多元阅读到底可以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什么有趣有益的启发。自己都没有体会过的事情,怎么会想到可能发生在子女的身上。

过了十七岁以后就是书来选你,而不是你去选书了,你必须在某种限制之下去读书,阅读成了一种计划,成了大学课程中的一部分,或成为获取某一种学识的工具

《一个年轻作家的读书经验》

社会化阅读的利与弊

一年之中可以时而习天文,时而研究蜜蜂,时而读莎士比亚。在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趣的书都一概置之不理。……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

它的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属,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

《谈读书》· 朱光潜

有些书迟迟才看,晚也有晚的的好处😊

读书的所得,靠读者的见识与阅历,同靠作者的见识与阅历一样重要。

—— 林语堂

他们能把在我们心灵深处翻腾的模糊想法加以照亮并固定成型。但是,只有在我们带着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实实在在碰到的问题和意见去向他们讨教,他们才能对我们有所帮助。

如果我们只是聚集在他们权威的阴影之下,像温顺的绵羊一样躺在树荫下,他们对我们是无能为力的。只有当他们的评判与我们互相冲突并战胜了这种冲突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评判。

《普通读者》

跨越四种阅读饮食

阅读如饮食,有主食、美食、蔬菜水果、甜点……分类,也有偏食的问题。

教科书专为学习而编,所记载的只是各种学科的大纲,原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著作,但对于学习还是有价值的工具。

—— 夏丐尊

主食阅读

也可以分为四种

  1. 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生存需求的阅读”,需要的时候红极一时,时过境迁无人问津。因为生存问题是随时间空间不停变化的。
  2. 不直接解决问题,却可以帮助思考,“思想需求的阅读”
  3. 工具需求的阅读
  4. 休闲需求的阅读

美食阅读

  1. 自古以来人类的首要职业乃是生活——是智能与道德上的成长。……(在太过功利的社会里)如果预先决定未来的职业,再把受教育完全当做为就业做准备,则会妨碍现在的智能发展,从而使为未来就业做的准备大打折扣。
  2. 在社会之中做有用的人,就是让自己从群体生活中得到的,与自己对群体的贡献平衡。他既是一个人,一个有欲望、情绪、想法的人,他在群体中得到的与贡献的并不是看得见的财物,而是使自觉的生活更趋宽广深化——能够更深刻地、更有纪律地、更开阔地实现生活的意义。
  3. 应该避免误以为职业的分配是排他的,一个人只能做一种职业。……其实每个人必然都有多件不同的他想投入的事,也该在他做的每种事上发挥智能。……他愈是只有单一面向的生活,就愈不像一个完整的人,也愈像一个怪物。
  4. 按习惯的一般原则,凡是有特色的职业都容易变得唯我独尊,排他,占用太多时间精力。这也就是说,因为重视技能与专门方法而忽略了意义。教育不应助长这种倾向,倒应该防止它,以免探究科学的人只会做科学家、老师只会教书、神职人员只会神职工作。
  5. 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而且得到伸展志趣的机会,乃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民主与教育》· 杜威

不值得付出时间的书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本书是人人所必须阅读的,只有在某时某地,某个环境或某个年龄中一个人所必读的书。

——林语堂

他们在城市的十字路口听来的流言蜚语,用几句漂亮的话就可以串联成一篇美文。

——蒙田

特征:

  1. 书名和内容看起来相当可口(可读),但内容都是抄(抄写的抄)别人的。主食由于具有时效性,所以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例如《xx前要做的xx件事》
  2. 善于抄录道听途说的东西,主要引用大量他人(尤其是当代人)的故事,某一个热门主题一下子涌现很多类似书名的书。
  3. 历史、哲学、文化这一类主题中,很多书看不懂的话,不要先怀疑自己的能力,而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没写清楚
  4. 和别人没有什么差别的解释就没有特色,也就没有必要付出时间

当书籍取得太容易时,反而不怎么读书

见典故:苏东坡《李氏山房藏书记》,袁枚《黄生借书说》

至于教育,你所拿给你的学生的东西只是真实世界的形似,而不是真实世界的本身。

因为借助文字,他们无需教练就可以吞下许多知识,好像无所不知,而实际上却一无所知。还不仅如此,他们会讨人厌,因为自以为聪明而实在是不聪明

《斐德诺篇》· 柏拉图

书只是供给知识的一种工具,供给知识不一定要靠书。

太古时代没有书,将来也可不必有书,书的需要可以说是一种过度时代的现象。

——夏丐尊

利用好网络搜索

  1. 语言懂得越多越好,只懂汉语和英语都不够😅
  2. 兴趣越广泛越好
  3. 联想越丰富越好
  4. 词汇越多越好
  5. 不要怕拼写错误
  6. 要有寻根究底的精神
  7. 学会使用Google
  8. 投入一些金钱,有些付费的资料和专业相关性比较强
  9. 硬件设施

越界的基础

小说(fiction)与非小说(non-fiction)的区别

精彩的小说,是以数十万字的故事来讲数十个字的道理,那为什么还要读呢?

因为:

  1. 对自己时间的自信与富裕——否则你为什么宁愿读几十万字而不是三十个字来体会一个道理?
  2. 想象力
  3. 同情心

如何读哲学?

哲学是帮我们思考清楚的,没法帮助我们思考清楚的哲学书,不看也罢。

  1. 先找一个感兴趣的主题
  2. 在这个主题发表过言论的哲学家里,找一个最感兴趣的人
  3. 这个哲学家的其他著作暂且放下,只读关于这个主题的书
  4. 通读,不求甚解
  5. 知道他怎么思考,看看影响他如此思考的前人有谁,他影响的后人有谁
  6. 沿着这个主题,设法把这一条线的前后脉络整理清楚

例如想弄清楚“爱情”这个主题,可以沿着如下步骤

​ “爱情” ⇢ 柏拉图 ⇢ 《会饮篇》 ⇢ 前:艾洛斯(Eros) ⇢ 后:亚里斯多德 ⇢ 中世纪基督教,文艺复兴后,清教徒,维多利亚时代,尼采,靄理士,弗洛伊德……劳伦斯的主张,性解放,同性恋……

其他内容

诗,是意味深远有韵律的浓缩文字。

好的历史书,是小说、诗歌、哲学的综合体。

好的Blog也可以看看,部落(blog)会不会演化成城邦,都市?

一些工具

善于利用时间,“赏雪不嫌危桥,看花不嫌劣酒”。

在一个人生命尚未终结,没有最终摆脱痛苦和忧伤之前,不要说他是一个有福之人。

《俄狄浦斯王》

记忆与CPU

要求读书人记住他所读过的一切东西,就像要求一个人把他所吃过的东西都存储在体内是一样的荒谬。

——叔本华

至少每隔两年得清理一下藏书,淘汰那些过时的没有参考价值的读物,毫不犹豫地把你不想再读的书弃之如敝履。

要是你清楚地看到这种淘汰过程将不断进行下去时,就会懂得如何把时间花在对你最有用的书上。

—— John Erskine

一些方法

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诸葛亮的观其大略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三国志·诸葛亮传》)

朱熹熟读精思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朱子读书法》)

其实是说明了三种方法,要在不同情境下灵活使用。

主题阅读

艾德勒认为主题阅读是阅读四个层次中最高的层次(其他三个层次依次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

主题阅读 至少包括两个要点:

  1. 要有某个问题或疑惑激发强烈的好奇
  2. 同时阅读许多书籍,参考许多资料,找出答案

Fashion 与经典

Fashion,就是享受当代各行各业顶尖人物的创作成果。 经典,是享受过去顶尖人物留下来的思想结晶。

少读一点

读书时,作者在代替我们思考,我们不过在追逐着他的思绪,好像一个习字的学生在依着先生的笔迹描画。

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甚多或几乎整天读书的人,虽然可以借此养精蓄锐,修养精神,但是终将渐渐丧失自行思考的能力,犹如时常骑马的人终于会失去步行的能力一样。

《论读书》 叔本华

《谈谈方法》 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可以理解为怀疑

笛卡尔的四个方法:

  1. 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就绝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
  2. 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为解决
  3. 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
  4.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尽量全面地考察,尽量普遍地复查,做到确信无遗

跨越七道阶梯

没有开辟一条路之前,无目的的阅读,往往只流于胡乱的阅读;有目的的阅读,往往流于狭隘。

人生不是爬斜坡,只要持之以恒,努力便可以达到巅峰。人生更像是走阶梯,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难点,无法克服难点,再怎么努力都只能在原地跳,毫无进展。

——蔡志忠

往前跨一步,进入新层次;往旁跨一步,进入新领域。

七道台阶

  1. 关心思考的,是如何让自己更美好
  2. 如何让自己与所爱的人,共同更美好
  3. 开始学习欣赏一切抽象的美好
  4. 欣赏社会制度之美好
  5. 欣赏与自己相异之行为的美好
  6. 体会多元知识激荡之美好
  7. 体会宇宙的智慧之美

建立个人知识架构的可能

第三类文盲